六首最具佛性的诗词 一首一境界
1、《修行偈颂》
神秀大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作菩提树和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身处红尘,又由于执着,以至于经常为尘垢所染。因此,要保持心的澄明洁净,就必须“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即通过坚韧不拔的修炼,才能渐次领略到佛理而成为佛。
神秀的诗偈,形象地浓缩了佛家修炼过程的三个阶段:戒、定、慧。这三个阶段体现着佛教的基本世界观。
2、《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称其为“诗佛”。“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逆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生退意,就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但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了吗?
3、《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乌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的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劝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4、《妙色王求法偈》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大多数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禅”,从现代人的观念出发,禅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一花一木是禅,吃喝拉撒睡也是禅,世间万物,莫不有禅,莫不有佛性真如。
5、《桃花庵歌》
唐伯虎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使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这两种人的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生活得更加自然、真实,也更加轻松、快乐。
6、《退步》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不可否认,世间存在着不公平。有时候我们的退步,可能会让一些人得寸进尺。但小人得志,是永远笑不到最后的。人,任何事都容易学,而最难学会的是宽容。人与人相互间碰撞的时机很多,有很多事都是在有意无意间发生的,所以,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当然,宽容绝不是听之任之,也不是怯懦、放纵的代名词,忍让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有句老话说得好:吃亏者常在,能忍者自安。所以,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直大度;退不是怕而退,而是谦让宽容。
相关文章:
- 发布时间:2024-04-19 12:47:43阅读量:279
- 发布时间:2024-04-15 15:22:58阅读量:363
- 发布时间:2024-04-14 09:58:58阅读量:270
- 发布时间:2024-04-13 09:24:43阅读量:304
- 发布时间:2024-04-11 15:13:11阅读量:358
- 发布时间:2024-04-11 10:09:43阅读量: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