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德州民俗节日文化与习俗(一)

德州民俗节日文化与习俗(一)

发布时间:2023-04-08 13:58:49阅读量:267

一、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日)

德州民俗节日文化与习俗(一)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衙门,知府、县令等都要向文武官员、衙役赠送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以上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有枣,小米、大米、糯米、麦仁、花生仁、桨米、绿豆、黄豆、红小豆等。腊八粥象征吉祥,盼望明年五谷丰收。各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腊八清晨,全家人都要喝上一碗腊八粥,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传说很多,德州就有以下说法:

1、张天师的故事:相传天上张天师下凡,在人间微服私访,造福人类,一年下来,救苦济贫,感受很深。腊月初八日早饭后,需返回天庭汇报。初七晚上,自己生活所用的粮食全部用光,早饭没有指望,只好把自己平日用的所有粮袋抖搂一遍,抖出的残余杂粮混在一起(含有八种多杂粮),初八日五更天煮了一锅粥,食用后返回天庭。人间为了纪念张天师返回天庭的日子,就把喝腊八粥的习俗延续下来。

2、释迦牟尼的故事: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苦修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继续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德州民间在腊月初八这天还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二、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辞灶”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小过年”。“辞灶”也称“送灶王老爷”。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德州民间有“君辞三、民辞四、王子辞五、水辞六”之说。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在灶王板上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口中念叨:“灶王老爷上天去,有一句说一句,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然后,在庭院里燃放鞭炮以示欢送,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

祭灶时,还要把糖瓜,涂在灶王奶奶嘴上。这样,爱多嘴的她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德城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糖瓜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各家的婆娘还要裹裹脚,各家的汉子还要剃剃头打打辫子”。其二是“二十三,打发灶王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鱼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炖一锅熟;三十日,贴门神、对联和福字”。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

德州还有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古时民间五谷丰登,庄稼(如小麦、玉米、谷、黍、稻、高梁等)都是多果实、多穗的,连年丰收,打下的粮食吃不了。人间出现了乱丢、乱扔、糟蹋粮食的浪费现象,且越演越烈浪费非常严重。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便派仙人下凡私访。仙人化装成乞丐到农户家讨饭,农妇曰:“你来晚一步,刚把烙的饼给小孩当尿洁子(尿布)了”。乞丐到另一家,户主曰:“刚把剩下的馒头扔到污水坑里了”。连到几户均是如此,浪费相当惊人。

仙人返回天庭汇报,玉皇大帝闻讯大怒,命天兵把人间庄稼留一穗外,其余全部捋掉。从此,庄稼只长一穗供人间生存。由于天兵怕芝麻扎手仍保持多穗,至今民间还保留芝麻杆辟邪的说法。同时,玉帝封“灶君司命”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监督各家的言行。因而灶王爷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从此,民间有了灶王之说。

三、年前习俗: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忙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上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忙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过年期间,德州民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进腊月门特别是腊月二十三以后,市场生意进入旺季。大量年货上市,年花年画,鞭炮焰火,香烛纸箔,干鲜果品,鸡鸭鱼肉,蔬菜禽蛋,烟酒糖茶,绸缎布匹,服装鞋帽,洋广杂货,炊食餐具,儿童玩具等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使人感到年味渐浓。农村男男女女三五成群,携筐提篮进城赶集,州城居民也纷纷到市场挑选年画、年花,购买对联、门神、佛像、全神马子、香烛纸箔,购置红绿花布、丝绵彩绒,添置壶碗盘碟、锅笼勺筷,包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因为农业社会的农贸市场、百货商店常常都是年三十中午关门,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百姓家要储存较多的食物,过年才不会食物匮乏。所以,城区和农贸市场,人们熙熙攘攘,欢声笑语,采办各种年货的热闹情景到处可见。

城乡妇女,还忙着织布纺线,打袼褙纳鞋底,赶做新衣服;家家户户扫除房屋,裱糊顶棚,擦拭门窗,张贴年画,剪贴窗花,民间庭院焕然一新;各家忙着推年磨,蒸枣糕、黏糕、糖菱角、馍馍,做豆腐,炸年货,杀鸡宰鱼,炖一锅熟(杂烩菜);互赠年礼,偿还债务;擦拭祭器、餐具,调制供品等,到处一片生平祥和、年丰岁稔的欢乐景象,一直忙碌到除夕。而近年来,工商业发达,物资丰富,科学文明程度提高,大家过年的气氛较淡了,大年初一,百货大楼、扒鸡美食城等各大商店、超级市场就开张营业,而且加上人们营养观念的开放,食物新鲜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所以各家就不必准备许多年货。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在德州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德州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各家各户都要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屋清洁、窗明净、院整齐。一进腊月门,选择晴朗好天气即可进行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清扫地面,洗刷餐具。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德州城乡也很普遍,腊月一到,新华书店、集市年画市场人山人海,各家各户都要买上十几张年画,待扫房后张贴。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品种以中堂画、四扇屏、单页画等为主,后来,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成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逐渐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德州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剪纸在德州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窗花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水缸上、粮囤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德州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德城区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四、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

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关于年的由来,传说,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除夕日是辞旧迎新的节令,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德州民间必须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事情办完,有:贴对联、祭天、打满缸(添财)、撒岁、布灯、接神、放鞭炮、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辞岁等习俗。

贴春联:除夕上午贴春联,亦称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德州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几副大红春联贴于院门和屋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并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旧时,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贴对联与贴门神并行。“门神”系民间用木板彩色套印,披挂甲胄执戈,悬弧佩剑的神荼、郁垒,以示驱鬼避邪,保护家人平安。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恭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门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德城区贴春联的传说:古时,大年三十,各路神仙都要到天庭集合,待除夕夜全神下界巡视人间。腊八日,张天师要返回天庭,在凡间有一个挚友,哀求随同前往参观天庭的繁华景象。到天庭后,张天师将其安排在一间屋内,告诫:“只准从窗户向外探望,不允许走出房间半步。因各方神仙、精灵、魔兽都来聚会,怕有吃人的精灵、魔兽把你吃掉”。然后,张天师用红纸写了几道符贴在门上,放心离去。除夕日,各路精灵、魔兽纷纷到天庭聚集,每路过此屋时,均嗅到有人肉味,都想进屋食之。这时,吓坏了张天师的挚友。但是,当精灵、魔兽们争先恐后进屋时,全被门上红符放出的金光打了回来。张天师的挚友返回人间后,给左邻右舍述说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越传越神。每年除夕,家家效仿贴红符以辟邪免灾,后来发展成除夕贴对联。

祭天(供玉皇、老天爷):年三十中午举行祭天仪式,州城旧式庭院,正房(北房)屋门东侧墙壁上,修有一个“神龛”,俗称“天爷堂”。除夕中午,家家户户举行祭天仪式。天爷堂前摆设供案,供品一般是荤菜五碗(鸡、鱼、肉、肘、丸),素菜五碗(炸豆腐泡、炸粉条菊花、炸锅子、素丸子、虎皮鸡蛋等),两个大枣糕,糕上摞上打着红点的大馍馍,有的人家在馍馍上插上纸蜡花,还有必不可少的香炉、蜡台、酒盅、等祭器。案前供上五小碗(每碗五个)刚出锅的水饺,称“上供”。祭祀开始,由家中长者焚香,插入香炉,家长率全家跪拜,焚烧黄表纸,同时燃放鞭炮。中午时分,千家万户同时燃放鞭炮,州城鞭炮响成一片。黄表纸焚毕磕头撤供,祭天仪式结束。

旧俗认为玉皇大帝一年都闭着眼睛,只有在年三十中午才睁开眼睛,察看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祭天”。这一天举止、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打满缸(添财):年三十下午,各家男子都要挑着水桶,到水井边、自来水供应点去挑水,把家中水缸或盛水器具都打满水,谓之“添财”。旧时人们认为水即是财,添满缸就是添满财,期盼来年生活富裕。又因,从除夕晚上接神后到正月初二送神前,民间风俗不准添水,初二下午才允许添缸(添财)。所以,年三十下午必须把缸打满水,以备过年用。

撒岁:年三十下午,人们还在自己家庭院里,撒满芝麻杆,叫做“撒岁”,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传说:年三十晚上,天上全神下界,到民间各家各户走一圈,视察民间善恶,食百家供品,享受各家香火。在院内撒芝麻杆,据说能辟邪,有什么精灵或鬼怪进来会有响声。年初二清晨,待男人们送神后,家中妇女手拿笤帚从院门口向里扫,口中念叨:“一扫金,二扫银,打下的粮食没处存”等口诀,把踩碎的芝麻杆烧掉或倒掉即完成任务。

布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德州习俗,除夕下午,各家庭院和空房屋内都要置灯。早年民间屋内多用“灯碗”(棉芯燃豆油、食用油等)、蜡烛、煤油灯;庭院置挂彩纸灯笼、玻璃灯笼;庭院大门外悬挂大红灯笼或玻璃罩灯;影壁墙或过廊处置各种各样的壁灯,意在于驱除黑暗,换来光明,增加节日气氛。

接神祭祖:旧时,州城除夕日接神祭祖仪式最为隆重,在这种追念先祖的活动中,也带有一些迷信的色彩。年三十傍晚民间家家摆供品、挂家堂,家堂(卷轴图画)要挂在堂屋正中,供案上摆放锡灯蜡台、香炉、酒盅、茶杯等,供品祭器摆列有序,备好灯笼、香、纸表、鞭炮等物,到黄昏时开始请祖(接神)。德州农村的请祖仪式十分隆重,由本族中长者带领子孙,手执灯笼、香,纸等,到村头跪下(城内居民在胡同口),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点燃香,便起身回家。进大门、二门、屋门都要烧纸表,面向大门叩头,并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步进门,在家堂前供上数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插好香、燃纸、叩头,点燃明烛,彻夜不息。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门棍,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同时,燃放鞭炮,以示庆祝祖宗回家过年。德州习俗,逝世不满三年者不能上家堂当神供奉,需要另写牌位单独供奉。初一拜年,初二清晨送神(城内居民有初一晚饭后送神的)。

放鞭炮:除夕这天,鸣放鞭炮是一项重要活动。德州有一首儿歌“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蒸年糕,打灯笼、放鞭炮。”显而易见,放鞭炮是过年的主要内容,也是渲染节日气氛的有效手段。

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爆竹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人是用来驱逐疫鬼的武器。传说: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到后来,由于社会和民俗的进化,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以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火药香四溢,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

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此过去老百姓认为不放鞭炮就不算过年。尤其是男孩,进入腊月就开始盘算着过年放鞭炮的事。德州在除夕中午“祭天”开始,鞭炮声大作,一直到初一拜年,响声不绝;除夕傍晚祭神拜祖仪式一开始,整个德州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除夕零点“辞岁”鸣放鞭炮最多,烟火此起彼伏,鞭炮声响成一片,五颜六色的焰火布满州城上空,硝烟弥漫全城。这时,千家万户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包饺子:包水饺、吃水饺是德城区除日的重要习俗。年三十下午,当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德州,大年初一、初二的饺子也要在三十下午和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剁水饺馅。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水饺一般包三种:一是素的,祭神用和除夕夜、初一吃,因这两天不食荤,特别是对除夕之夜的素馅饺子非常重视,寓意一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有的要包上豆腐,吃着有“斗福”之运,吉不可言;二是验岁的,其中一个饺子包上硬币,初一早晨吃,谁吃到谁有福,表示“新的一年有钱用”,这种习俗称“验岁”;三是荤的,初二送神后才能吃。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除夕夜包的水饺叫做团圆饺子,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意味着来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欢欢乐乐。

饺子包好后,以环形排列在盖垫上,要盖上一层黄表纸,再放上芝麻杆,叫做“驱邪避恶”,以防“皮达狐子”(传说中的一种精灵)、恶神等偷饺子,因除夕夜丢饺子一年不吉利。除夕煮饺子时,每一盖垫水饺都不准全部下锅,要留盖垫中心部分,表示富富有余,同时,要燃放几挂鞭炮,越响则认为越吉利。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祥,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吃团圆饭:除夕这一天对德城区人来说极为重要。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一些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事务再忙也要赶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吃团圆饭,由此可见"团圆饭"是何等的重要。家庭是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冷盘、热炒、大菜、点心,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守岁:德城区有除夕守岁的习俗。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欢欢乐乐,打牌、看电视,少儿手持灯笼或小蜡烛,点鞭炮,放烟火,人人欢喜,处处热闹。有的吃过年夜饭,全家团聚在一起,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有的通宵守夜,终夕不眠,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旧时守岁一般都是通宵达旦,近几年来,大家把守岁演变成看中央电视春节联欢晚会。

守岁也叫做“熬五更”,这个习俗也源于“年”的传说,据传太古时期,每年除夕晚上“年”出来祸害人类,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屋内庭院掌灯照明,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旧时除夕守岁有很多忌讳。德城区民间凡是做供品的饺子要用素馅,一般用豆腐、鸡蛋、白菜和植物油调馅,饺子要小一些,形状象元宝,据说这样的饺子,神灵吃了头脑清醒;除日请神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神灵请来以后,家人不得吵闹,更不得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不得打碎盘碗等餐具,万一打碎了餐具要说“岁岁(碎碎)平安”;不准打喷嚏,以免惊动神灵;不准说“没、死”等不吉利的话;大年夜,需把笤帚、扫把藏起来,以免扑上扫把星,把家中扫穷;已嫁女不能在娘家过年,不能看家堂、看家堂穷娘家;妇女忌针线;夜间如果家中有人需要出屋门,要倒退三步出门,再向屋内叩头,然后转身再走,以防出门碰到“太岁”一年不吉利;送神前不得外出挑水,迫切需要时可以带上几张黄表纸到井台上焚烧,以求得井神保佑。以上忌讳,毫无科学根据,现已逐渐废弃。

辞岁:除夕之夜,尚有“辞岁”,置、送“压岁钱”之习俗。按旧时天干地支的计时法,午夜12点为“子时”,又称“子夜”,子时钟声一响人们便由旧的一年迈进了新的一年,称为“更岁交子”。旧时,德城民间每到午夜十二点时,家家户户开始下锅煮饺子,熟后先供家堂祖先、供各神位,烧香燃纸、磕头叩拜、燃放鞭炮、焰火,此时此刻,五颜六色的焰火照亮大地,震耳愈聋的鞭炮响彻夜空,千家万户沸腾了,州城沸腾了,“辞旧、迎新”(民间称:发钱粮)的时刻来到了。全家先向祖先磕头辞旧岁、拜新年,然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要给小孩发红包(钱),一人一份,叫做“年份子”、“压岁钱”,这时,达到了除夕的高潮。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除夕半夜煮的饺子全家人共食,这叫包“辞岁”,每人都要吃上几个饺子,谓之“吃五更饺子”,此时,人们没有食欲,但是非吃不可,如家中幼儿睡了,家长或把其唤醒、或留出一碗待其醒后再吃,今天,人们还有除夕半夜吃饺子的习俗。

八、打囤、填三日(农历正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

农历正月廿五日,俗称“打囤”,“填仓节”,也叫“天仓节”,是旧历正月最后的一个节日,也是民间象征来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之一。如果说“腊八”是春节的序幕,那么“填仓节”就是春节的尾声了。

我国古代,民间人们对这一节日很重视。每当“填仓节”到来,亲朋往来,侍客至诚,佳菜盛餐,醉饱方归。宋代盂元老在他著的《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二十五日、牛羊豕肉、恣飨竞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

“填仓”,意思就是填满谷仓。旧历正月二十五打囤,是源于德州农村的习俗。这天傍晚,农户用木棍敲打用苇席圈成的盛粮食的容器,象征着粮仓已清整好,准备着粮食源源不断地入囤。打囤的习俗表现了经饥饿煎熬的农民对吃饱肚子的企盼。按照德州民间的传说打囤的习俗是这样来的:相传古时,黄河以北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因此,连年饥荒,饿殍遍地,尤其在年关,穷人更是走头无路,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这时,给皇家看粮的仓官守着大囤的粮食,看着父老兄弟们饿死,实在无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张,打开皇仓,救济灾民,把皇家的粮食让人们抢运一空,救了一方灾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这天放火烧仓,连同他自己也烧死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无名氏仓宫,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

德州正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为填仓日,也叫“填三日”或“打囤”。二十三日家家烙饼食之,谓之“铺囤底”;二十四日包饺子,谓之“捏囤沿”;二十五日蒸馍馍,谓之“蒸囤尖”;仍长时间保持着打囤的习俗,二十四日晚上主妇们用草木灰,在堂屋内撒一圆圈,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叫“钱囤”;在庭院内撒一大圆圈,再画上梯子,圈内放把谷子,叫“谷囤”,放把麦子,叫“麦囤”,象征五谷丰登,表达了人们填满谷仓、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望。

这一天晚上,家庭主妇们还告诉孩子们:“二十五日清晨,谁起的早,抹黑到钱囤摸钱,谁摸到钱谁有福”。为此,孩子们争先早起,摸到钱后归自己,以示自己有福。德州填仓日的儿歌有:“粮食入仓,满满当当,丰衣足食,家丁兴旺”,同样表现出人们的一种美好期盼。相传这一天也是老鼠会亲的日子,人们须早睡觉,免得打扰老鼠们的好事。否则老鼠就会报复,咬坏衣物和食品。填仓日,妇女切忌做针线活,扎了仓官的眼睛,无神灵保护粮仓,那还了得。

现在,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提高,人们再不需为吃饱肚子而发愁了,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所以打囤、填仓的旧习俗渐渐地被遗忘。在这几天,偶尔也会传来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似乎告诉人们该打囤、填仓了。然而,很少有人再去迎合。新年的喜庆气氛高涨了快一个月了,人们要恋恋不舍地和春节说再见了,“打囤”这个春节的最后一个节目,它承上启下地给春节画上圆满句号,而人们又以对丰收的祈盼开始了新一年的辛勤耕耘。

五、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德州春节习俗有:放开门炮、拜年、聚财、占岁、送神、添财(添缸)、开市等。

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德州民间各家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大年初一,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长者还要给儿童压岁钱。清晨天刚放亮,人们都早早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有的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旧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德州拜年的习俗,一般初一拜父母、宗族、邻里、单位领导、同事;初二拜姥姥家、舅家;初三拜岳父母、姐姐家;随后再拜其它亲戚朋友,德州就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和“拜年拜到初七、八,也没豆腐也没渣”之说,拜年不超过正月十五。

在拜邻里时,一般不携带礼品,但每家都喜欢他人到家中拜年,并以各种瓜果、点心、烟茶热情款待。拜邻里时在每家停留时间不长,谓之“拜跑年”。拜跑年有“宁漏一村,不漏一户”之说。去岳父母家拜年要携带烟酒、点心、水果之类的礼物。到亲戚家拜年,要按辈分,拜长辈都行叩拜礼,同辈则抱拳作揖,相互道贺,道“您过年好”、“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同时也接受亲戚的晚辈拜年,主人要给小孩压岁钱。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节日,各行各业放假3天,各机关、学校、厂矿多举行团拜、慰问、联欢等庆祝活动,在农村仍多沿袭旧俗,但已很少从事祭拜神灵等迷信活动。多数家庭中晚辈只向长辈致以问候祝福,不再行叩首旧礼。传统的春节礼俗已大大简化、淡化,多数家庭以看电视节目代替守岁,以走访致意表示拜年,时代色彩明显增强,但欢乐气氛有增无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短信息拜年等。拜年:能增进长幼感情,消除隔阂,和睦邻里,避免前嫌,旧隙宿怨尽弃,新年重归于好。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三十下午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春节正月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生之物繁育;当日阴,所生之物则灾。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德州人常说:“年三十晴天,人兴旺,初一高粱、初二黍,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七谷、八麦、九果、十菜”。

送神: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州城的鞭炮声又响成一片,各家的送神仪式开始了。送神时,家堂供案上先供上几碗刚出锅的面条(德州有:接神饺子、送神面之说),由族长或年长之人率子女跪拜家堂供案前,烧香燃纸、叩首,口中念叨:“爷爷奶奶回土山吧”,起身送行,有人拾起拦门棍,到屋门、院门都要烧上几张纸,以示门神让路,一直送到胡同口或马路边(农村有的送到坟上),再烧纸、叩头、燃放鞭炮,表示把祖先送走。同时,家中妇女摘家堂、撤供、扫院内芝麻杆(扫财)。随后,全家人或派代表前去上坟,到坟地同样摆放供品、烧纸燃香、跪拜叩头、燃放鞭炮(这时坟地燃放鞭炮者甚多),送神仪式结束。

添财(添缸):大年初二下午,各家男丁都要把家中水缸添满水,即使水缸中有水也要添满,谓之“添财”。期盼一年中财源滚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六、破五(农历正月初五日):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德城习俗:

一是,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娘在这日归宁。

二是,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三是送穷,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四是迎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一些商家为争利市,故先于初五凌晨接之,名曰“接财神”。

届时,各商家燃香放爆竹,点烟花,摆供案,向财神表示欢迎。凡接财神须供鲤鱼,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有“吉祥”之意。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期盼一年吉利。

五是开市贸易,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三十中午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在城镇经商的家庭中,把初五这天定为财神生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节假日的调整,大多数商家改为正月初六开市营业。

七、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狂欢精神。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规模庞大,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民国时期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天为灯节,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残灯。这一习俗在德州至今不衰。

过去,德州举行灯会三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节前三天就着手准备,四门(城门)披彩,主要街道上的商行、店铺修整一新,沿街官衙、工商各界门前、沿街店铺门口都张灯结彩,五颜六色、争奇竟巧、各式各样的灯笼布满街市,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供人们观赏。德州有:“十四看灯火,十五看灯芯,十六看灯头”之说。南门城内外,男女老幼、人山人海,观灯的、看焰火的、看民间文艺的、熙熙攘攘、欢声笑语、热闹异常。灯节之夜燃放焰火,是古老德州的传统活动,最引人入胜的是燃放“盒子灯”。盒子灯是德州特有的,是由民间艺人高手专门扎制的,其中:清中后期德州老艺人许茂林扎制的较为出名;清末期许炳武扎制的较多。盒子灯是一种大型迭套灯,灯中有灯,一盒多达15种。燃放时,用一高杉杆将盒子灯高高吊起,点燃灯底药捻,它在夜空中闪闪发光,一幕幕地闪烁出一套套五颜六色,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案和一串串闪光的字幕。其图案、字幕样式繁多,图案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聊斋志异》和《红楼梦》里的人物故事为内容。由于制作精巧,内容丰富,情节连贯,观灯就象看连环画一样,有静、有动、有声、有光,燃烧着缓慢地从高空中飘落,变幻莫测,真是巧夺天工之妙。建国后,各届政府都先后举办过大型灯会、焰火晚会。每当元宵节夜幕降临,城镇沿街便灯火辉煌,火树银花,彩灯高照。机关、工厂、企业各单位制作的巨型彩灯花样繁多,布满州城,从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集中展示三天,规模空前,深受人们喜爱。

德州最后一次放盒子灯,是1959年建国十周年国庆节晚上,在市展览馆西侧空地上(东方红旅馆现址)燃放的,内容以字幕为主,有“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一定要解放台湾!”等图案。

德州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元宵之夜,猜灯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全区的大街小巷,城乡民间玩艺儿全部出动,锣鼓喧天、唢呐齐鸣,村村镇镇扭秧歌的、演社火的、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州城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划旱船、跑毛驴、踩高跷、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

每年的正月十三日,德州北厂老奶奶庙的道士、尼姑、村民组成仪仗队,用八抬大轿抬着北厂老奶奶的神翕及金身塑像,锣鼓喧天、笙乐齐鸣,队伍浩浩荡荡,进北门,出南门、过南关街,直至玉皇阁,给玉皇大帝和德州泰山行宫娘娘神拜年(传说:玉皇大帝、泰山老奶奶与北厂老奶奶是亲姊妹仨)。仪仗队所过之处,沿街各店铺,张灯结彩、香火缭绕、摆上供案供品以迎之,看热闹得人们,前呼后拥,填街塞巷,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声势浩大,场面好不壮观,从清晨四时到下午六时“銮驾”才返回北厂。

德州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也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旧时,每到元宵节,民间各家自己做“元宵”煮着吃。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区各商家,从正月初一日到十五日前后,都有大量的元宵出售,民间把元宵当作走亲访友的礼品。元宵夜家家煮元宵吃,象征着“月圆人圆,事事如愿”,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乡间还有饮酒吃饺子的习俗,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