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城隍庙与庙会
古城安庆原有两座城隍庙,即县城隍庙、府城隍庙,供奉着守护城池的城隍神像。以示消灾降福,护卫安庆城的平安吉庆。
县城隍庙历史悠久,初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嘉定十年(1217),因外族入侵,知府黄干在大龙山之南筑安庆城以备战守,移府治于此。原在潜山设立的怀宁县署一道迁移,移至安庆城附近的皖口(老山口镇)。
按南宋朝廷旨意,全国府、县两级行政区应建城隍庙,供奉城隍神位。怀宁县署迁移到皖口后,不久就在此处兴建城隍庙。而安庆府城因外族入侵,战事紧迫,只得缓建府城隍庙。为避战乱,府署自南宋端平二年(1235)起,先后移治罗刹洲、杨槎洲。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沿江制置使马光祖复筑安庆城后,府署及怀宁县署都迁移到安庆城,成为府、县同治之城,全城供奉一座城隍庙。设在山口镇的城隍庙经历南宋、元、明三个朝代,六百年历史沧桑岁月,供“敕封显忠翌运伯”为城隍神像。
到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怀宁县署在城内杨家塘西侧复建县城隍庙;道光元年(1821),府署在大南门街兴建府城隍庙,供奉“敕封赞化显忠灵佑王”的城隍神像,及纪氏娘娘的塑像。府城隍庙规模比县城隍庙大,庙宇轩敞,宏伟壮观。门前立雌雄石狮一对,庙内头幢楼阁为两层,上层设有戏台。两边楹联为“尧舜生,汤武末,金殿上十分角色”;“日月灯,云霞彩,天地间一大戏场”。后面是大殿,中间供奉城隍与纪氏娘娘的偶像,两侧立十殿阎罗及牛头马面。旗幡排列,香烟缭绕。大殿两旁圆柱上镶嵌黑底金字对联,是清朝大吏、曾任安徽巡抚的彭玉麟,与继任吴坤修联手合璧而成。彭题上联:“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孽镜悬时,还有胆否?”下联为吴所对:“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其意境不同一般,寓意颇为深刻,令人回味、感悟。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为县城隍生日,七月十五日为府城隍诞日。中国自唐朝以来,就有祭城隍的习俗。“民无贫富男女,旄倪空巷闾,出乐神,吹箫伐鼓,张百戏像舆于国中,尽三日而后止”。
在县、府城隍神诞日,安庆城举行隆重的庙会。先由府、县官员上城隍庙进香朝拜,再由绅商各界及慈善机构、行业协会等操办迎神庙会。庙会当日清晨,安排人用大轿将城隍塑像抬出巡城。若是风调雨顺,民间以城隍显应,倘遇灾荒或瘟疫不吉之年,则请城隍出来驱邪。
庆贺城隍出游的庙会,声势浩大。街上人山人海,就连郊外的农民也涌来观看。城区内万人空巷,在各街口摆放香案接城隍。城隍乘坐八人抬的黄绸大轿,乐队,仪仗队前,是24把用绸缎制的大伞(万民伞)。随后的是一排人高举着“肃静”、“回避”、“赏善罚恶”、“保国佑民”;以及“方方吉庆”、“户户平安”等白底黑字木牌。走在队列后边的人穿一色蓝衣,手拿刀、枪、剑、戟,威武雄壮。请城隍的队伍经过之处鞭炮不绝,锣鼓齐鸣,热闹非凡。
清末民初,省城商界抓住百姓迎城隍庙会的商机,以及春节期间城乡人们上城隍庙拜城隍的习俗,将商市紧附于庙宇,举办销售商品的大庙会。在府、县城隍庙,火神庙、东岳庙附近搭起布棚、席棚,摆设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日用百货、糖食糕点、烟酒、布匹等,就连美味小吃也亮相登场。庙会成为安庆商业、手工业盛况空前的商品展销会。
为配合商品展销会,商家组织大型娱乐活动吸引顾客。从早期庙会的套圈、摸彩、吹打弹唱等小型游戏,发展到杂技、唱戏、彩车、抬阁等。街上出游的彩车、抬阁的队伍,令人悦目。前面八人举着旗幡,以四对大锣开道,唢呐鸣奏。八人扛的抬阁上,有业余演员扮演的戏剧角色。《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片段,还有武松打虎的惊险动作,以及七仙女下凡翩翩起舞等。演员们沿途边舞边唱,黄梅调、京戏声声悦耳。建筑工匠表演踩高跷绝技,衬托着花船、花挑、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踩高跷者身穿各色彩衣,扮演“太白醉酒”、“渔翁捕蚌”,赢得观众一片喝彩声。
安庆后期庙会,以庙的名义,商家唱戏,娱乐搭台,招揽城乡及大江南北的人来娱乐、购物,活跃市场。庙会以平民大众为主体,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相关文章:
- 发布时间:2024-04-20 14:19:41阅读量:999
- 发布时间:2024-04-20 14:08:05阅读量:1046
- 发布时间:2024-04-20 13:57:50阅读量:949
- 发布时间:2024-04-20 13:46:59阅读量:1010
- 发布时间:2024-04-20 13:35:29阅读量:860
- 发布时间:2024-04-20 13:24:38阅读量:744